界首循环经济为什么能健康快速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和界首实践
摘要:2004年以来,界首循环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循环经济产业对界首工业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循环经济不仅支撑了界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还生发出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等多重效益。界首实践表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环保、创新、规模、规范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快速发展。为此,界首市应邀在2019年3月在曼谷举行的第九届亚太区域3R(减少原料、重新利用和物品回收)高层论坛上做了经验分享。
界首市位于豫皖边界,是安徽省西北大门,面积667.3平方公里,人口80.2万,是安徽省7个县级市之一(截至2017年底),人多地少、资源贫乏是基本市情。2004年以来,界首市依托再生资源优势,培育了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加速推进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界首实践。
界首循环经济发展十年上扬线以及由此生发的四大效益
上世纪九十年代,界首经济位列全省倒数。为走出困境,界首市对再生资源产业重新进行把脉问诊,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再生资源产业,连续10余年划出经济发展上扬线。2017年,界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9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居安徽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13.5%,总量、增幅分别居安徽省第9位、第3位。第二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35.1%提高到58.9%。2018年,界首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增长13.8%,总量、增幅分别居安徽省第8位、第4位。循环经济不仅支撑了界首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还生发出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等多重效益:
一是经济效益。近年来,界首循环经济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年均产值、税收均增长40%以上,循环经济产业对界首工业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17年,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产值506亿元、税金25亿元,分别是建园之初的40倍、60倍,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二是社会效益。界首循环经济产业已带动4万多个家庭致富,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以上,催生了众多千万富翁和百亿企业,并带动商贸物流、信息通讯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一大批有爱心、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积极投身“百企帮百村”、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带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小市大爱”的浓厚氛围。
三是资源效益。界首再生铅循环利用产业每年回收加工利用废旧铅蓄电池45万吨,冶炼再生铅33万吨,每年可少开采铅矿石约3000万吨,节约原煤11.96万吨、节水439万吨,相当于少建10个大型铅矿企业,使我国铅自给能力由10年延长至50年。再生塑料循环利用产业年加工利用再生塑料80万吨,可节约石油360万吨,相当于少建3个中型化工厂。再生铜、铝循环利用产业年产20万吨再生铜、铝,可节约铜、铝矿石1000多万吨,大大减少了国家对原生矿产资源的开发,降低了金属冶炼中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和土地资源占用。
四是生态效益。界首市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按照目前界首每年回收1亿只废旧蓄电池计算,可减少国土占用和污染约3000平方公里;每年回收废旧塑料180万吨,可减少国土占用和污染800多平方公里。如果没有界首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每个铅蓄电池都会变成一个现实的污染源,废旧塑料堆积填埋一百年都降解不了,点状污染、片状污染将随处可见。
▲第九届亚太区域3R论坛期间,界首市签署了《亚洲市长关于实现亚洲城市清洁的水、
土地和空气的印多尔3R宣言》, 2019年3月,泰国曼谷
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及其在界首的成功实践
界首的循环经济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诸多坎坷与磨练,才实现了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业内外对循环经济的歧视和偏见。主要的认识误区体现在四个方面:
误区一:发展循环经济必然是污染环境
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法律、政策、工艺等多方面的原因,存在小散乱等不规范现象。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界首人在外出“捡破烂”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再生资源原始、散乱的再加工。一时间,再生金属产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再生塑料产业“家家收购、户户加工”的景象颇为壮观。原始、粗放的经营方式被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上级部门注意,也让这一产业从此背上了污染环境的“罪名”。
面对被动局面,界首市积极作为:一是加强环保执法,取缔小散乱企业。二是倡导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目前,全市所有企业锅炉完成“煤改气”,规上企业均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他企业均达到二级水平。三是按照生态工业理念发展循环经济,打造中国的卡伦堡。围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误区二:循环经济是低端产业
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初期:回收体系不健全,三轮车是运输工具,小喇叭是营销武器,给人造成低端的印象;初加工环节,装备水平落后,产业规模偏小,且大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低,原始、粗放、高污染的认知在很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面对诸多争议,界首市努力通过自身实践改变大家的认知:一是鼓励产学研紧密合作,走创新发展之路。二是鼓励产业链式发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三是鼓励两化融合,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谋划服务,引导天能集团、康命源等企业加速“机器换人”,推动工业机器人发挥示范作用。
误区三:循环经济规模不经济
有些人看到小散乱企业盈利的假象,认为循环经济规模与效益并不对等。有人认为再生资源企业小打小闹就行了,应对循环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小企业才更容易掉头。一旦上升到企业乃至产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规模越大,受关注度就会越高,压力就会越大。
破解这一误区,界首作了以下努力:一是集团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支持企业集团化发展,引入职业经理人和财务团队,帮助企业推动股份制改造。二是规模化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研发平台不断完善,为企业发展搭建了更好的平台。天能、华铂、华鑫入选2017年省民营企业100强。2017年,税收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三是品牌化提升。界首被评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界首高新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成为全国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十余块国家级牌子。
误区四:规范的企业不赚钱
国内不少走循环化发展路子的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较高,但有的脱离中国实际、片面追求高大上,有的与产业链脱节,只赚吆喝不赚钱、经济效益不高。因此造成规范的企业不赚钱的假象。
面对这一误区,界首市在引导企业规范发展方面作了如下努力:一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让企业在再生资源退税上无后顾之忧。二是规范企业行业准入,不让投机取巧企业有可乘之机。三是主动参与标准制订,用更严格的要求约束企业的发展行为。华鑫集团、华铂科技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指定为全国再生铅及合金锭标准、全国再生铅铅渣、废水和铅烟铅尘排放4项标准制定单位。华翼集团也被指定为2项地方标准制定单位。
界首实践表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环保、创新、规模、规范发展之路,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一:环保
第一,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产业。传统的经济增长一端从地球大量开采资源生产产品,另一端向环境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废渣,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形式;而循环经济则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化的增长模式。第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环保是第一生命。如果打着循环经济的旗号,仍然采取粗放的方式生产经营,无节制地排放废弃物,循环经济园区将变成“污染集中排放地”。第三,发展循环经济完全能够把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国家规范之内。只要坚持园区化管理开发,建立完善科学的监督机制,不断引导企业规范生产和提升装备水平,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就能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二:创新
第一,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经济。如界首的循环经济产业,能够将2个饮料瓶变成1件时尚的新衣服、将废弃的易拉罐变成应用于航天装备的泡沫铝,种种变废为宝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第二,循环经济领域科技创新潜力无限。诸多院士、专家在深入界首的循环经济企业一线调研后,均指出界首循环经济发展尚有较大空间。界首目前正与部分院士团队洽谈在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以期增进科技创新的动力。第三,循环经济是当仁不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实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支撑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三:规模
第一,产业没有规模就没有生命力。正是因为界首拥有年回收利用废旧蓄电池、废铝材、废塑料260万吨,这一在全国屈指可数的产业规模,才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从小散乱到集团化运作是必由之路。正是由于界首帮助企业摆脱家族式管理,引导企业组船造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由小到大、由无序到规范、由零散到集中。第三,规模经济的核心在于品牌与质量。只有明确产业定位,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在规模经济中强化质量提升和品牌打造,才能逐步增强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不规范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自于内部成本外部化。如果企业依靠给社会制造污染赚钱,污染的成本最终仍会由自己承担,这些无知的冒险行为不会长久。第二,规范是循环经济企业的生存之本。树立规范的经营理念,并在市场的诱惑中长期坚持,不偏离轨道,是企业长久发展、持续壮大的法宝。第三,规范的企业通过把握产业发展周期规律借势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周期规律明显,只有企业自身规范,才能在把握规律中借势发展,从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