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与策略
2021 年 1 月 15 日
尊敬的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埃琳娜•马娜昂科娃博士,尊敬的各位嘉宾、IGMC 合作伙伴,女士们、先生们,新年好!
新年伊始,满怀希望。我很高兴和大家云上相聚,围绕“国际绿色范例新城倡议:采取更有力的行动,建设健康、弹性与碳中和的城市”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范例新城倡议是可持续发展目标11 的伙伴关系倡议,是一项以“安全、可持续性、公平、个性、繁荣与幸福”为原则,以“零废零碳”为导向的全球绿色城市行动计划,旨在促进贯彻《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议程》与《巴黎协定》。当前,全球已经有 41 个知名城市与企业加入,形成了一个学习分享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平台。
刚刚过去的 2020 年是人类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大自然又一次残酷地报复了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遍布全球每个角落的世界大战中,人类封城锁国,损失惨重!
同时,我们还面临着生态失衡、气候变化及多种自然灾害、水安全、食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常态化的严峻危机。多重灾难叠加, 城市首当其冲。安全成为城市最稀缺之物。这恐怕是去年全人类最痛的体验。
联合国秘书长说“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人类活动才是我们走向混乱的根源。”他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呼吁各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在本周一举行的“一个星球”峰会上他又说,“2021年必须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一年。”并呼吁国际社会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气候行动。
朋友们!伙伴们!
我们处在一个空前快速和不可逆转的城镇化时代。据联合国报告显示:2018 年世界上 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达 42 亿;预计到 2050 年,世界上 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达 70 亿,这其中近 90%的城市化增长来自亚洲和非洲。2019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 60.6% ,未来有望达到 75%到 80%。
城市既是消耗资源、产生污染和排放、导致生态退化的源头,也是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绿色复苏与变革、决胜可持续发展战争的主场。
2021 年将是绿色变革与行动之年。我认为疫后城市发展将更多呈现以下五大趋势:脱钩、脱碳、去中心化、数字化和全球本土化,这五个趋势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政策、标准和方法,以把握机遇,化解挑战,实现预期目标。
第一个趋势是脱钩(Decoupling),即城市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 发展循环代谢型城市。
城市消耗四分之三的全球资源量。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增加,我们需要三个地球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现代城市流行的是资源进、废物出的单向流动模式,生活垃圾与日俱增,能源、原材料、水等珍贵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垃圾围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土壤退化、商品价格上涨、生态系统受损越演越烈,同时,建设用地蔓延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农田、森林、湿地、海岸线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被大量侵占,也导致大流行疾病增加的风险。因为,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 75%是人畜共患的。因此,脱钩是提升城市安全、健康和弹性,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们需要使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与不断增加的资源消耗脱钩,通过重新设计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有机农业,实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使资源在城市内部或城乡之间闭环流动,物质、营养和能量循环利用。同时,加强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发展紧凑、集成和连接的可持续城市,有效制止城市蔓延,发展生态友好型城市。
第二趋势是脱碳(Decarbonization),即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发展碳中和或净零碳城市。
联合国秘书长上个月呼吁“按下‘绿色开关’,给碳定价,在未来三十年内实现全球碳中和。”目前已有欧盟大陆以及 110 多个国家承诺要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即将就任的美国政府也宣布了同样的目标,中国提出 2060 年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更宣布了强有力的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许多先锋城市早已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就包括范例新城倡议三个伙伴城市温哥华、开普敦与阿克拉。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21年将成为碳中和全球行动之年,城市全面脱碳将是重中之重。具体措施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 全面向可再生能源公平转型;发展绿色零能耗建筑;发展电动出行, 提升绿色出行比例;践行绿色生活,提高素食比例;实施碳税等政策, 发展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绿化造林,促进碳汇等。
第三个趋势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即分布式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化的经济模式,发展自给自足的城市。
互联网络与大自然的蜂群、鱼群、人脑神经元网络等有机群系统都是分布式结构,具有自组织、可适应、可进化、弹性强等特点。
绿色城市也应该是有机群系统,其模式是分布式,就近提供、就近处理,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适应性和弹性更强。智能电网连接的一幢幢建筑变成电站;粪便和厨余垃圾在社区堆肥,沼气烧饭,沼渣做有机肥料肥田育土;污水在社区或产业园就近处理,再生水和污泥回收利用;都市农业将在建筑内外、家庭阳台上蓬勃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正由摊大饼式的单一中心城市变成组团式的多中心城市,超大型城市正与周边城市连接成网络化的城市群;传统的大型市政公园变成更多的口袋公园,步行范围内更多绿色空间;社区医疗将得到强化,可以收治早期的发热患者;大型商场会被更多的小型社区便利店和在线购物替代;传统CBD 的大型办公空间会被更加多样化、分散的办公空间取代;居家办公、商住融合越来越多;区块链技术也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去中心化,人们不再需要“受信任”的第三方来规范。
▲2016年10月“人居三”期间,《IGMC标准3.0》在厄瓜多尔基多发布,联合国高级官员、市长及知名专家代表出席
第四个趋势是数字化(Digitalization),也即城市管理运行智慧化,发展智慧城市。
美国新经济作家凯文•凯利说,原子是二十世纪的图标,而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数字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城市规划、发展和运行模式,提升资源利用和运营效率:如基于3S 技术的智能空间规划, 基于BIM 技术与工厂化制造的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社区与智能家居服务,电商成为主流,无人驾驶、智慧水务和智能电网都将日臻成熟,机器人将取代更多人的工作。
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线购物包括买菜、在线教育、医疗、在线办公与会议也乘势而起,潜力巨大。
同时,如何减少外卖垃圾?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青少年如何不沉溺于网游?如何保持人们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进身体健康与街道繁荣?人工智能如何不失控?这也是数字经济带给我们的新挑战。
第五个趋势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也即普遍性和个性的融合,发展特色城市。
全球化的是非利弊一直是世界各地争论的焦点。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把全球化的优势利益和本土的地理气候人文结合起来。比如,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弊端就是完全照抄的结果, 必须要自信,用心营造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特色风貌,从内部精神到外部的建筑景观符号共同形成一个城市的个性特色。“个性”也是范例新城标准六项基本原则之一。没有个性的城市是留不住人才的城市,抛弃本土文化的人也很难找到自我和幸福。
各地的原住民在与自然长期相处、种养、食品、建筑方面都有许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智慧方法。联合国秘书长强调“经过数千年与大自然密切和直接接触而提炼出来的土著知识,可以帮助指明方向。”
八十年代前中国传统乡村循环经济做得很好,如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农村营养物质完全循环,没有废物,食品安全美味。建筑方面,浙江兰溪的诸葛村选址得风水之利,连片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 历经五、六百余年依然宜耕宜学,宜居宜业。而我们今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折旧年限为 60年左右。当代中国建筑只能持续约 30年。值得深思。
▲浙江兰溪市诸葛村
▲浙江兰溪市诸葛村荣获“2020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之“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
上述五个城市变革与发展趋势体现了大自然的逻辑与运行规律,可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看似寻常,实则奥妙无穷。网络与人工智能就在学习大自然的内在逻辑,如蜂群等有机群系统,其发展方向是一种新的生物文明。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好老师。
上述五个城市变革与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范例新城倡议的理念和标准之中,其相应的应对策略、方法也很系统,具有前瞻性。我常讲“绿城如树”,也是基于自然的启示。树的光合作用、循环代谢、自给自足、固碳释氧、树荫微气候、叶脉网络均匀、各单元公平效率都值得我们的城市学习借鉴。
▲“绿城如树”就是学习自然逻辑,使建成环境和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发展绿色城市就是道法自然,顺应时势。我们需要学习自然逻辑,顺应自然规律,对当前的城市进行重新思考, 重新评估,重新设计,重新塑造,使我们的城市和自然和谐,保障生态平衡和城市安全。这正是新时期范例新城倡议的目的所在。
在疫情常态化和绿色复苏与变革的复杂形势下,范例新城倡议旨在以《范例新城标准 3.0》作为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评估和规划指导工具,通过提供创新概念、综合策略和方法、评估监测系统,包括实施试点项目,建设安全、碳中和及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 加速绿色变革进程,在地方层面贯彻《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巴黎协定》和《新城市议程》。
全球许多城市已经顺应这五大趋势,采取范例新城倡议和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策略,创建了许多“表里皆绿”的范例灯塔,如哥本哈根市、新加坡、深圳、约翰内斯堡市、哈马比生态城以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表彰过的维也纳市、圣塔莫妮卡市、曼海姆市、格拉斯哥市、天津生态城、碧桂园森林城市、中德生态园、马斯达尔生态城等。
两位荣膺“全球人居环境杰出贡献奖”的建筑师也为业界树立了成功的榜样:津巴布韦仿生学大师米克•皮尔斯先生倡导适应性建筑,他从白蚁的巢穴受到启发,设计了首都哈拉雷的东门大厦等仿生建筑;杨经文先生强调建成环境必须和人工构建的生态系统一样,模仿并复制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他设计了马来西亚Suasana PJH 等生态建筑。这些范例都是道法自然、绿城如树的最好诠释。
十年前,我们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起了范例新城倡议,当时提净零碳、零废弃物目标还是曲高和寡。今天,碳中和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零废城市试点也屡见不鲜。我们今天参会的许多城市、园区和企业都在发挥引领作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开展绿色城市创新实践。我相信,涓涓细流必将汇成奔腾的江河,汇入浩瀚的大海。
欢迎大家加入范例新城倡议,导入范例新城标准,实施试点项目, 使用在线系统,共享数据,开展评估,指导规划与建设。我们期待与各位携手行动,顺应时代潮流和自然规律,加速绿色变革与创新,建设健康、弹性、碳中和的、更加美好的绿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