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新闻
国际生态城区可持续发展探索与实践——青岛中德生态园
时间:2020-08-05 源:贾锋 宋培培 王佳成 查看:544

      摘要:绿色、生态、低碳是可持续发展在城市中的具体体现,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最终方向。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世界城市转型发展,对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青岛中德生态园作为世界高端生态技术研发区,多年来,秉持“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发展理念,围绕“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愿景,致力于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成为生态型、智能型、开放型的产城融合城区。



                              ▲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环境部门协调员乔杜里•莫汉迪先生为青岛中德生态园颁发“全球绿色城区”奖, 

2018年10月,泰国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


1、园区简介
      1.1背景
      2010年7月,中国商务部与德国经济和技术部签署了《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确定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德生态园。2011年3月完成园区选址,同年12月奠基。2012年5月青岛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下达《关于建立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体制的批复》,决定成立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2013年7月,青岛市政府调整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及相关功能区管理体制,决定成立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理委员会(挂青岛中德生态园管理委员会牌子),为青岛市政府派出机构。
      1.2概况
      青岛中德生态园位于中国青岛,与韩国、日本、朝鲜隔海相望,是青岛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德合作的重要窗口,拥有着优越的海、陆、空交通体系。启动区规划面积11.6km2,现已拓展为34.92km2,未来区规划面积202km2。
      建园以来,园区始终坚持“田园环境,绿色发展,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绿色生态建设的探索实践,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得到了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
      迄今,园区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园区”,住建部“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科技部“国家绿色制造国际创新园”,工信部“中德智能制造灯塔园区”,标准委“全国首家综合标准化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2017年园区获评“中国十大产城融合经典案例”,2018荣膺“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之“全球绿色园区”奖、2019年中德生态示范城市实践先导区、2019年“中国智慧园区”等荣誉称号,并于2019年正式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会员单位。园区发展与建设广受国内外政府重视及业界的好评,中德两国领导人互访时,多次提到青岛中德生态园。

2、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对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持续性具有重要价值。在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方面,首先,园区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其次,对本地乡土物种进行保护;此外,识别园区核心生态资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2.1 生物栖息地保护
      园区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在南部老君塔山、牛齐山、北岭所在的山区以及朱郭水库、河洛埠水库、龙泉河、山龙河、山王河等水系湿地中。首先,加强山林资源的保护,修复受损的林木资源,加快林木修复与优化补种,提高林木郁闭度及覆盖率,保证生物栖息地不受到外来干扰与入侵。其次,加强水域湿地资源的保护,治理水生态环境,严控污染物质排放,防控水污染事件,城区内河道两侧建设绿化防护带,保护河道水生态安全,确保生物栖息地不被破坏,如图2所示。

▲图2:鸟类栖息地


▲图3:公园绿地局部风光

      2.2 乡土物种保护
      园区重点针对乡土植物进行保护,绿地建设优先使用乡土物种,发掘具有较高观赏性的乡土物种。在生态绿地空间修复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优先选用乡土物种,保证乡土物种在规划区内种植比例。保留原有优势乡土物种,发掘景观性较好的乡土物种,运用在公园绿地、滨河带状绿地等绿地中,提高绿地的观赏性,如图3所示。
      2.3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一核、两带、三心、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一核:老君塔山生态绿核;两带:抓马山生态带、环胶州湾生态带;三心:朱郭水库、河洛埠水库、牛齐山;多廊:结合水系、道路、冲沟、绿带,如图4所示。通过联接重要的生态源点,保证资源的连通与生物迁徙。大型生物迁徙廊道必须足够的宽度,一般生物迁徙廊道宽度控制下限阈值为600米。规划区内的生态廊道主要分为区域结构性生态廊道与区内优化生态廊道两级。结合老君塔山与抓马山构建区域结构性生态廊道,起到保护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廊道宽度控制在800-1500米;依托龙泉河、山龙河、山王河、九曲河、北庄河构建5条区内优化生态廊道,促进小型生物的迁移以及噪声隔离等功能,廊道宽度控制在50-100米。

3、城市规划与建设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园区各项内容的建设;其次,大力开展生态建设,提升生活办公环境;第三,创新能源利用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此外,创新生态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指标有效落地。
      3.1 加强顶层设计,引领园区建设
      科学定位,产城融合,田园环境:借鉴德国莱茵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版块,通过产业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科学设定产业、商住和绿化用地比例,探索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态示范城区,实现“产城一体化、职住平衡”的发展,形成“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的田园环境,让居民和工作既享受了配套完善的高品质城市生活,又能领略惬意的田园风光。
▲图4:青岛中德生态园景观

      坚持标准先行,做到标准立园:制定四套指标体系,统筹统领园区绿色低碳建设,设置碳排放指标“天花板”倒逼各项工作,其中20余项指标涉及人居环境的建设。园区积极组织与德方标准对接活动,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创建,已形成包含16项内容的绿色生态建设标准体系。德国最大评估机构TÜVNORD认定,中德生态园的标准符合国际生态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代表了国际生态园建设标准的先进水平。
      2018年,结合园区6年来的发展实践和动态评估,参考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新城市议程》等标准,将原有生态指标体系提升完善形成《中德生态园2030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制定符合国际生态园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最新要求、代表国际生态园一流水平的生态指标2.0版本。
      实施规划引领,强化规划管控:引入国际先进规划设计理念,高标准编制园区概念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交通、市政、能源、绿色建筑等37项规划,并将园区生态、低碳、智慧建设理念全面落入控规,最大限度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建设。
      推进“多规合一”: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生活用地占30%,生产用地占30%,生态用地占40%,强化原生态保护,确保原有地貌和肌理保护比例≥40%,鸟类食源树种植株比例≥30%,并将管控指标纳入法定控规。
      3.2 开展生态建设,提升生活办公环境
      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在全面执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强制100%绿色建筑和100%绿色施工,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应用德国被动房技术、积极引进DGNB标准。目前,42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开工建设,二星级以上建筑比例达到60%。C2组团获得亚洲首个DGNB区域认证项目,2015年建成亚洲首座体量最大的德国DGNB铂金奖建筑——德国企业中心,并启动建设首个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集装箱模块化组合公寓;2016年,建成通过PHI认证的亚洲最大的被动房公共建筑——青岛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同年召开首届亚洲被动房大会;累计建设30万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广泛应用于办公、住宅、公寓、学校、幼儿园等诸多类型建筑。

▲图5:德国企业中心

▲图6: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

      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和绿色市政建设:基于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要求,完成30万平米环境绿化修复提升和10万平米裸土覆盖工程,出台省内首个《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和建成省内首条透水降噪市政道路,年地表径流控制率75%以上,核心区域达到84%。大力推广污水模块化处理和中水回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建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4个,透水铺装面积1.6万平方米,透水管线敷设2600米,海绵城市区域面积30万平方米,同步推进市民休闲公园、都市农场、街角公园、口袋公园等公园体系建设,构建美丽公园城市。
      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强化绿色公共交通和绿色出行,努力实现各种交通形式之间无缝衔接,积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便利交通体系,配备自行车停车场和租赁设施,100%采用新能源公交车,小区按20%及以上车位规划建设充电桩。园区内建设微公交体系,公交线路密度达到3.2km/km²,每个组团内都有公交线路穿过,平均500米半径内有公交服务设施,公交站点步行5分钟可达性100%。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通系统能耗,实现慢行方式为主导的出行结构,确立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搭建智慧城市平台:积极推行以智慧城市建设助推生态城市建设,提升生态建设管理效能和效果,建成园区地理信息系统、环保监测系统等八项智能化工程。落实国家共享理念,率先为2800户拆迁改造安置村民建成了智慧社区,实现了以生态低碳为统领的新生活方式。
      3.3 创新能源利用模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园区能源供应采用分布式泛能网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混配系统和独立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从能源生产、储运、应用与再生四个环节优化能源系统设计,对各种能源与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达到33%。  
▲图7:弗莱社

      3.4 创新生态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各项指标有效落地 
      优化组织架构,发挥大部制优势:打破规划建设领域“横向”管理体系,将辖区原8个职能部门承担的审批权整合到一个部门执行,并对口协调原16个区直部门的相关工作,消除降低部门冲突,实施并联审批,做到信息共享和无缝衔接,促进提升绿色生态建设目标责任落实和管理效能。
      设立绿色生态建设研究院:设立青岛中德生态园绿色生态建设研究院,审查入驻项目的绿色生态建设情况,确保园区指标体系的全面落实,加快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把控园区生态建设方向,为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生态示范园区提供雄厚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建立绿色生态管理机制:制定绿色生态低碳相关的技术体系,包括绿色生态相关的指标体系、管理办法、设计导则、施工导则以及运营导则,并按照技术体系的要求,从投资洽谈到运营管理等七个阶段进行全过程的技术审查和管控,保障园区绿色、生态、低碳相关指标的全面实现。
▲图8:青岛中德生态园能源供应四环节图

4、建设成效
      4.1 建筑节能效果明显 
      园区自开工建设以来,通过低碳生态建设,能源节约利用得到有效实施,示范效应初步显现。经测算,园区分布式能源系统建成后,园区万元GDP能耗将达到0.23吨标煤,减少碳排放79.05万吨/年,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84.6%,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6%,综合节能率为50.7%,碳减排率为64.6%;已建成的中德生态园被动房技术中心和德国企业中心项目,其节能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共减少碳排放量约6344吨/年,节能效果明显,园区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西门子公司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与低碳实践研究表明,园区在2020 年人均碳排放强度将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体现了中德两国政府在城市领域成功合作的示范意义。
      4.2 居住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园区基地原有山脉、水源、林地、湿地、村落以及历史文化都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和保护。建设范围内设定小街区尺度,打造邻里中心模式,步行范围内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日常活动组团内部即可完成,优化了原住区的生活环境,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岗位和优质的教育环境,形成了“宜行、宜居、宜教、宜养、宜乐、宜购”的人居生态环境。 
      4.3 形成了国际化产业合作平台
      自2013年7月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园区从无道路、无配套、无企业“三无地带”,逐步发展成注册企业500多家,引进世界500强6个,国际隐形冠军企业30多家,到账外资超过4亿美元、到位内资65亿元的国际产业合作新平台,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园区投资落户,形成了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装备、被动房为代表的“4+N”现代产业体系。截止目前,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聚集相关人才9000余名。其中引进院士15位、全职引进国家级人才2位、博士196位、硕士718位、港澳台和外籍人才428位。
      4.4 成为了高端、环保产业的集聚地 
      产业选择方面,始终坚持高技术含量、高生产率、高贡献率以及低资源消耗、低碳排放、低环境影响的产业。形成了智能制造产业、低能耗建筑产业、高端研发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生命科技产业等,主要项目如下表所示。


      4.5 实现了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有机融合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发挥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平台优势,提升园区建设项目的速度和质量。 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以“+德国”借力德国技术助推国内企业转型发展,注重“德国理念、德国标准、德国技术、德资比重”。引入德国gmp、SBA、Obermeyer、Energydesign等数十家世界知名设计咨询公司全过程参与园区建设,实现了中国速度和德国质量的有机融合,建设成为了德国标准、国际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区。 

5、小结
      青岛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以来,城市发展和低碳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已成为面向世界展示经济蓬勃、能源节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典范,人居环境的创新模式将从这里走向全国,迈向世界,为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和引领。 

▲2019可持续城市暨国际绿色范例新城研讨会与会嘉宾参观青岛中德生态园,

2019年11月,中国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