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
新闻
疫后可持续与韧性城市发展的六个趋势
时间:2022-06-16 源:中国环境新闻网 查看:49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秘书长 吕海


      百年不遇的新冠大流行病已经进入了第三年,世界仍然同时深陷多重危机,特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经济衰退、冲突和暴力。当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世界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重严峻挑战。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变,不确定性在急剧增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人类活动才是我们走向混乱的根源。”
      同时,我们处在一个空前快速和不可逆转的城镇化时代。据联合国人居署《2020世界城市报告》显示:2020年世界上5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达40亿;预计到2030年,世界上60%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达50亿。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68%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达70亿,其中近90%的新增城市居民来自亚洲和非洲。202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4.7%,未来有望达到75%到80%。
      身处城市星球,城市既是消耗资源、产生污染和排放、导致生态退化的源头,也是解决上述危机、实现一个更加可持续、韧性、繁荣与美好未来的主场。我认为,疫后城市发展将更多呈现以下6个趋势:脱钩(Decouplization 或Decoupling)、脱碳(Decarbonization)、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数字化(Digitalization)、平等化(Equalization)和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这相互关联的六个趋势代表未来世界城市的变革与发展方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方法,以顺应时势,把握机遇,化解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新城市议程》。
      第一个趋势是脱钩(Decouplization),即城市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发展循环代谢型城市
      城市消耗四分之三的全球资源量。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增加,我们需要三个地球来提供所需的自然资源。现代城市流行的是“资源进、废物出”的单向流动模式,生活垃圾与日俱增,能源、原材料、水等珍贵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垃圾围城、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土壤退化、商品价格上涨、生态系统受损越演越烈,同时,建设用地蔓延的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农田、森林、湿地、海岸线和野生动物栖息地被大量侵占,也导致大流行疾病增加的风险。因为,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中75%是人畜共患的。因此,脱钩是提升城市安全、健康和弹性,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由此而建设自然友好型城市。这是贯彻《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现人人共享的更绿色城市未来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们需要使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与不断增加的资源消耗脱钩,通过重新设计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有机农业,实施可持续消费与生产,使资源在城市内部或城乡之间闭环流动,物质、营养和能量循环利用。同时,加强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促进城市开发的紧凑性、多功能性、连续性和可步行性,有效制止城市蔓延,发展生态友好型城市。
      第二趋势是脱碳(Decarbonization),即降低城市碳排放,在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或净零碳城市
      去年8月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表明,人类的影响使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这一点是很明确的。大气、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除非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 否则,21世纪全球变暖将超过1.5°C和2°C。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21是有记录以来连续第七个最热的年份。
      2021 年是碳中和全球行动之年。城市消耗全球约70%的能源,其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世界的70%。因此,城市全面脱碳将是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各级实现碳中和的首要任务。50多个国家的700多个城市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具体措施包括: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系统,全面向可再生能源公平转型;发展绿色零能耗建筑;发展电动出行,提升绿色出行比例;践行绿色生活,提高素食比例;实施碳税,发展碳金融和低碳经济;绿化造林,加强碳汇等。
      第三个趋势是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即通过分布式的基础设施和网络化的经济模式,发展自给自足的城市
      互联网络与大自然的蜂群、鱼群、人脑神经元网络等有机群系统都是分布式结构,具有自组织、可适应、可进化、弹性强等特点。
      绿色可持续的城市也应该是有机群系统,其模式是分布式,就近提供、就近处理,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适应性和韧性更强。例如,智能电网连接的一幢幢建筑将变成电站;粪便和厨余垃圾在社区堆肥,沼气烧饭,沼渣做有机肥料肥田育土;污水在社区或产业园就近处理,再生水和污泥都回收利用;都市农业将在建筑内外、包括在家庭阳台上蓬勃发展。
      城市空间结构正由摊大饼式的单一中心城市变成组团式的多中心城市;超大型城市正与周边城市连接成网络化的城市群;传统的大型市政公园变成更多的口袋公园,步行范围内更多绿色空间;社区医疗服务将得到强化,可以收治早期的发热患者;大型商场会被更多的小型社区便利店和在线购物替代;传统CBD的大型办公空间会被更加多样化、分散的办公空间取代;居家办公、商住融合越来越多;区块链技术也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去中心化,人们不再需要“受信任”的第三方来规范。
      第四个趋势是数字化(Digitalization),也即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发展智慧城市。 
      美国新经济作家凯文•凯利说,原子是二十世纪的图标,而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2021年也被称作元宇宙元年。数字技术正在深刻重塑城市规划、发展、运行和管理模式,提升资源利用和运营效率:如基于3S技术 (RS, GIS, GPS) 的智能空间规划;基于BIM技术与工厂化制造的智能建造与工程管理;基于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社区与智能家居服务;电商成为主流;无人驾驶、智慧水务和智能电网都将日臻成熟;机器人将取代更多人的工作。
      数字技术在新冠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自动体温监测、健康码管理和病毒传播链条追踪等。在线购物包括买菜、在线教育、医疗、在线办公与会议也乘势而起,潜力巨大。
      然而,如何减少外卖垃圾?如何保护个人隐私?青少年如何不沉溺于游戏和智能手机?如何保持人们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进身体健康与街道繁荣?人工智能如何不失控?这也是数字经济带给我们的新挑战。
      第五个趋势是平等化(Equalization),指的是不受任何歧视,人人享有城市权利,建设平等和包容的城市
      平等和包容是未来城市的关键特征,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设定的主要目标。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调“不落下一个人。”其目标11指出,“建设包容、安全、韧性与可持续的城市与人居环境”。包容被置于首位。
      《新城市议程》创造性地提出,“我们对城市的共同愿景是:使人人平等享有城市和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包容性,确保所有居民以及他们的后代不会遭受任何形式的歧视,能够栖居和繁衍在公平的、安全的、健康的、便利的、可负担的、有复原力的以及可持续的城市和人居环境中,共享繁荣和优质的生活。”
      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加剧了城市不平等,如疫苗接种差异,更多低收入的人失业,食不果腹。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冲突和战争、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让城市贫民的生活更加糟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平等都是城市面临的关键挑战。
      平等首先反映在城市空间、住房和公共服务方面,这意味着人人享有适足的住房、便捷和负担得的公共服务,包括水和卫生设施、公共交通、公共空间、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每个人享有教育、医疗、就业和发展的权利;治理机制能有效地控制和缩小贫富差距,培育一个中产阶级为主导的社会;确保在婚姻、家庭、职场和决策上性别平等;关爱弱势群体,市政设施和社会服务对弱势群体友好,等等。
      第六个趋势是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也即普遍性和个性的融合,发展特色城市
      全球化的是非利弊一直是世界各地争论的焦点。最好的办法是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把全球化的优势利益和本土的地理气候人文结合起来。比如,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弊端就是照搬照抄的结果。必须要自信,用心营造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特色风貌,从内部精神到城市风貌共同形成一个城市的个性特色。“个性”也是国际绿色范例新城倡议及其标准 六项基本原则之一。没有个性的城市留不住人才,抛弃本土文化的人也很难找到自我和幸福。
     在与自然长期相处方面,各地的原住民有许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智慧方法, 如种养和建筑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经过数千年与大自然密切和直接接触而提炼出来的土著知识,可以帮助指明方向。”
     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传统乡村循环经济做得很好,如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农村营养物质完全循环,没有废物,食品安全美味。传统建筑方面,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选址得风水之利,明代以来建设的连片的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历经五、六百余年依然宜耕宜学,宜居宜业。而我们今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折旧年限为60年左右。当代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能持续约30年。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上述六个趋势往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脱钩利于脱碳,脱碳必先脱钩。去中心化和数字化是脱钩和脱碳的有效路径,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平等化。全球本土化对脱钩、脱碳、去中心化都有良好的启示。然而,如果没有平等化,其他趋势都没有意义,我们的城市将没有未来。
      上述六个城市变革与发展趋势体现了大自然的运行逻辑与规律,可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看似寻常,实则奥妙无穷。这六个趋势也集中体现在国际绿色范例新城倡议的标准之中。该倡议倡导“绿城如树”,也是基于自然的启示。树的光合作用、循环代谢、自给自足、固碳释氧、树荫微气候调节、叶脉网络均匀、各单元公平效率都值得我们的城市学习借鉴。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我们需要学习自然逻辑,顺应疫后城市发展的六大趋势,对当前的城市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评估,重新设计,重新塑造,使之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议程》、《2015-2030年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和《国际绿色范例新城标准》相一致,加速绿色转型与创新,建设人人共享的、安全、韧性、碳中和与可持续的城市与人居环境,开启一个繁荣的绿色城市新世纪。